★★★“运用人工智能提升自主作战能力,将成为未来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方向。”赵先刚介绍★,嵌入智能模块或智能体的无人作战平台★★★,能够自主机动进入战场,并根据战场态势变化完成侦察★★、判断★★★、决策和打击★★★,实现★“发现即打击★★★”的杀伤链快速闭合。
规模化运用将成为常态。赵先刚表示,无人系统大量装备部队,可以配合有人作战力量完成侦察★★★、干扰、引导、打击和勤务保障等任务。类似无人机“蜂群”的无人系统集群化使用★★,可以把数量优势转化为作战效能。近年来的地区冲突中,经常会有数十架无人机同时对作战目标进行集中突袭★★★,这种情况今后将更加常见★★★。
“大型无人作战平台成本高昂、操控复杂,战场运用具有一定局限性,从近期地区冲突看,小型无人装备适用性更广。”赵先刚举例说★★,2024年,土耳其宣布配备穿甲弹头的新型“卡古★”巡飞弹试验成功;美国陆军大量采购并装备“弹簧刀”巡飞弹★;在加沙地带的巷战中★★★,以色列军队使用“长钉萤火虫”巡飞弹取得显著作战效果★★★。
过去一年,无论是在俄乌战场还是中东地区冲突中★★,无人作战力量在军事行动中的参与度日益提高,其作战效能倍增器的作用不断凸显。
“无人作战力量正加速走向战场★。未来★★,有人/无人协同、人工智能赋能、反无人作战等★,将成为各国军队持续研究探索的课题★★★。”赵先刚说★★。
有矛必有盾。无人作战力量快速发展的同时,如何对其进行反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★。
无人作战力量将加速成军★★。鉴于近期地区冲突中无人机战场运用效果显著,一些国家已组建拥有独立编制的无人机联队、无人机旅(团)等部队。
在2024年举办的多个国际防务展上,大型无人机★★★、无人水面艇、无人潜航器备受关注★★。“高速度、大载荷、长续航,使大型无人作战平台综合战斗性能更强。★”赵先刚介绍★★,除发展大型无人机外,美军正在测试的★“霸主”无人舰排水量近2000吨★★★,续航时间长,还可装备MK41垂直发射系统和先进电子战装备。
2024年12月,美国防部通过《反无人系统战略》★★,内容包括设立联合反小型无人机系统办公室、推出反无人作战方案等。赵先刚指出,基于重点目标防护和战场实际作战需要★★★,把各种反无人装备和技术手段综合运用★★★、将反无人作战融入联合作战体系一体筹划★★★,将是未来提升反无人作战效能的关键着力点★★。
2025年,世界多国持续加快无人装备研发部署,加紧组建专业化★★、规模化的无人作战部队★★,军队编制体制和力量体系结构将因此发生重要变化,有人/无人协同作战成为无人作战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。
赵先刚表示★★★,当前反无人作战★,一是通过网络入侵、电子干扰等方式,侵扰敌方指控通信系统;二是通过激光和微波武器,以及高炮、防空导弹等造成直接毁伤★★。实践中,这些反无人作战方式往往基于单一技术进行测试和验证,在战术运用上缺乏体系化设计。
赵先刚说★★★,在反无人作战的目标选择上,将对手无人作战平台、通信指挥链路★、相关指控人员等视为一个系统,破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★,往往就可以导致其作战行动失效。在手段运用上★★★,将专用反无人装备与传统攻防武器科学搭配★、多域部署,利用联合作战能力压制对手无人作战效能发挥。
赵先刚表示,以小型无人机、巡飞弹等为代表的小型无人系统,成本低★★、携带方便★、使用灵活,未来可能会像步枪、手雷等装备一样成为步兵标配,实现班组化★、单兵化常态运用,从根本上改变攻防作战样式。
“近年来,无人系统性能不断升级,加速推动作战形态★、作战方式变革。”在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赵先刚副教授看来,无人作战平台呈现多样化★、智能化发展趋势。
伴随着性能的提升,无人作战力量的建设和战场运用受到更多重视,其运用方式和力量编成呈现新的特点★。
有人/无人协同运用将更加广泛★。当前无人系统的作战运用★★,主要是提供情报信息保障和完成弱对抗强度下的火力支援。★★“未来★,在全域信息网络支撑下,有人与无人作战力量将进行更为有机的混合编组★★★,组成一体化的战术作战群,协同完成不同类型的攻防作战任务,实现优势互补、效能叠加★★★。”赵先刚说。
赵先刚认为★★★,未来无人作战部队的编制结构将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。一是独立编制的无人作战部队,主要装备大中型无人系统★★,执行战略、战役层级的侦察监视★★、目标引导、通信中继、火力打击和运输补给等任务;二是融入有人作战力量形成的有人/无人混编部队★★★,平时一体训练,战时一体运用。目前,美国陆军正在组建的“人机编组”战术试验部队★★★,就是在现有重型机械化连中★★★,编入侦察★★、打击、运输无人车辆和无人机,测试有人/无人混合部队的编组结构与作战效力。